企业管理培训公司_企业内训_培训课程_培训方案

现代制造业

文章出处:创始人 编辑:佚名 阅读量:32076 发表时间:2017-12-28

一、定义与企业范围:

制造业分类包括汽车及零配件、装备制造、矿业冶金、科技制造、化工化纤、家居建材、服装服饰、食品医药等,是广义制造业的概念。

二、行业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通过30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中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外贸总额来看,已由1992年的1655.3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36420.6亿美元,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发展为制成品大国。从出口方面看,以电子和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48.2%提高到57.2%,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由20.8%提高到28.9%。

(3)制造业利用外资长足发展,投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外商投资的产业链延伸和配套规模不断扩大,设立研发机构逐步增多,部分行业已开始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标准或引进外国技术、资金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

但是,也应看到,我国制造业依然是大而不强,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较低,同时,我国制造业的结构不尽合理,装备制造业薄弱,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近几年,我国GDP增长放缓,对于制造业来说,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靠要素驱动,特别是人口红利以及投资驱动,而近几年,内部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持续上涨,外部经济形势持续萧条贸易数据每况愈下,低端制造面临东南亚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低成本竞争,高端制造需要抵御发达国家的冲击,在内外双重的压力下,制造业也开始进入新常态。

数据显示,钢铁、机械工业、汽车、家电、食品、医药等行业2015增速均放缓,有的行业如钢铁、家电甚至出现负增长。

未来中国制度业面临的挑战与趋势包括:

(1)全球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国际贸易规则正在重构,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形势,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

(2)成本优势逐步削弱。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在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中,如果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100,则“中国制造”的成本指数为96。结果一出,引起广泛关注和轩然大波。“中国制造”的劳工成本优势不再,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竞争力消失。

(3)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一方面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和印度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转移,另一方面,“中国制造”正向价值链更高端的产品延伸。《“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设计了规划,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推进。

(4)环境与资源的挑战加大。近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制造业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愈加凸显。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企业需要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及加大各类节能技术与节能设备的研究与应用。

(5)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紧密融合。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将成为新一轮“中国制造”的制高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都将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6)市场向消费者需求驱动转型。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对产品质量、创新性等要求高;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对需求的响应时间要求越来越短;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消费者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能否紧紧抓住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7)随着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的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相关内容

© 2008-2020 徐州博为众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苏州博为盛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山东博天为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